本报记者历时半年跟踪调研衡复、愚园路、思南公馆等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项目,走访83户原住民和46家新业态商户,解析在7.5%历史建筑保护红线约束下,上海如何通过"留改拆"并举实现建筑可阅读、街区可漫步的转型。从石库门美术馆到弄堂共享办公,记录这座城市的自我更新智慧。

【本报城市观察组 2025年7月15日报道】清晨的南昌路100弄,由1924年老洋房改造的"转角咖啡馆"已飘出香气。保留原始壁炉的店内,智能点餐系统正处理第87份订单。"我们像住在博物馆里做生意",店主林女士的比喻恰是上海历史建筑"活化利用"的缩影。市规划资源局数据显示,全市已完成387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性更新,商业功能植入率达42%,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。
■ 平方厘米里的空间革命
在15平方米的巨鹿路微型美术馆,策展人用AR技术带观众穿越1930年代老上海。"每平方米墙面年产值达8万元",这种极致利用已成常态。静安区278处历史建筑通过功能复合,空间使用效率提升4.7倍。徐汇区某石库门创新采用垂直分层:一层居民灶披间,二层设计师工作室,阁楼变青年旅舍。"烟火气+文艺范"的共生结构,使建筑价值提升300%的同时保障7户原住民权益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杨浦滨江模式。锈红色塔吊与改造的老厂房艺术空间并存,228街坊"两万户"工人住宅变身为全龄友好社区,构建起含智慧超市、长租公寓的"15分钟生活圈"。这种从"工业锈带"到"生活秀带"的转变,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时肯定的更新样本。
上海龙凤419 ■ "三师制度"化解更新困局
长宁区愚园路改造指挥部墙上,《更新公约》需社区规划师、建筑设计师和社工师联合签字。该制度已解决纠纷137起,典型如某历史建筑电梯加装案——通过21次听证会,最终采用透明玻璃井道方案,既满足老人需求又不破坏风貌。
制度创新更体现在《历史建筑功能转换负面清单》的出台。市住建委负责人强调:"清单只规定不能做什么,其余交给市场"。在此框架下,虹口某仓库变身电竞馆,黄浦某教堂改建音乐书店,均成网红打卡点。外滩"第二立面"更新中,141栋历史建筑通过"绣花针"式改造植入新功能,重塑"万国建筑博览群"价值。
■ 新老居民的共同记忆
上海花千坊龙凤 田子坊"石库门家史馆"里,90岁张阿婆演示虎头鞋制作,隔壁00后插画师将传统纹样融入潮玩。"每月18日弄堂茶会制定《邻里公约》",社工组织负责人介绍。这种文化融合产生经济价值——商户联合推出的"海派伴手礼"年销8000万元。
教育领域的传承更为系统。47所中小学开设"城市行走"课程,孩子们完成历史建筑测绘作业。某国际学校外籍生制作的《外滩建筑密码》手册,被纳入区文旅局官方导览体系。
■ 更新的边界探索
面对部分项目因住户分歧搁置三年的困境,上海建立"更新案例库"收录327个成功样本,同时试点"更新保险"进行风险兜底。徐汇区东安一、二村旧改以99.98%签约率创纪录,党员干部用"执行指数"换来征收加速度。
上海夜网论坛
正如市领导强调:"保护不是封存,更新不是重建"。在陕西北路老字号街,碳中和体验店与百年剪刀店比邻而居,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或许正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。(全文共计3768字)
【记者手记】
傍晚的思南公馆,修复阳台上的浇花剪影与楼下音乐会灯光重叠。这座城市总能在历史与未来的夹缝中,找到生长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