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大数据中心、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及10个智慧社区,采访63位政府官员、技术专家和普通市民,全面梳理上海自2022年全面启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的创新实践。从"随申码"的常态化应用到"两张网"的深度融合,从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到AI社区治理,揭示这座超大城市如何用数字技术破解特大城市治理难题。

【本报数字中国观察组 2025年7月15日报道】早晨7点,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独居老人李阿婆智能手环自动触发健康警报,社区"一网统管"平台立即派单,5分钟后物业和家庭医生同时上门。这个智慧养老场景,正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缩影。市大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:全市已归集政务数据超3500亿条,日均共享调用量突破2.8亿次,"随申办"月活用户达2300万,较2022年增长147%。
■ 制度创新:从"数据孤岛"到"数字基座"
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,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全市16个区、215个街镇的运行数据。"我们打通了38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",中心主任指着"防汛防台"应用场景介绍:"现在台风路径预测能精确到小区,应急响应时间缩短65%"。这种突破得益于《上海市数据条例》的出台,该条例首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,已培育数据产品387个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长三角数据共享枢纽建设。记者在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看到,上海与苏浙皖三省已实现身份证、营业执照等138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,企业开办跨省通办时间从15天压缩至3小时。市发改委负责人透露:"今年底前将建成区域数据交易市场"。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■ 场景革命:数字赋能美好生活
徐汇区"邻里汇"智慧社区里,85岁的王爷爷通过语音助手预约了社区食堂餐位,系统根据他的健康档案自动推荐低糖菜单。这种适老化改造已在全市568个社区推广,老人智能设备配备率达79%。而在长宁区数字校园,AI助教能自动生成个性化作业,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%。
商业领域的变革更为深刻。南京西路商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"虚实共生",消费者扫码即可解锁AR导购、智能试衣等体验。某商场数据显示:数字化改造后坪效提升32%,客单价增长28%。
■ 产业跃迁:从应用创新到生态构建
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 临港新片区的国际数据港内,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产业链数据正与上下游200余家企业实时共享。这种"数据飞轮"模式使零部件库存周转天数从23天降至9天。市经信委介绍,上海已建成15个行业大数据平台,培育数据要素型企业386家。
在张江人工智能岛,记者看到全球首个"城市级AI训练场":无人驾驶测试里程突破800万公里,医疗AI辅助诊断准确率达95%。更令人瞩目的是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的成立,其开源框架下载量已超3000万次。
■ 治理挑战:寻找数字时代的平衡点
调查也发现数字鸿沟等问题:部分老人仍面临"扫码难",个别社区存在数据重复采集。对此,上海推出"数字伙伴计划",培训银发数字辅导员2800名;同时建立数据治理"负面清单",明确32类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。
上海品茶论坛
正如市委书记在数字经济论坛强调:"数字化转型要以人为本"。在黄浦区"数字咖啡馆",年轻程序员正帮助老人学习手机挂号,这种代际互助或许正是"人民城市"数字化建设的温暖注脚。(全文共计3921字)
【记者手记】
深夜的市大数据中心,闪烁的服务器与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交相辉映。这座城市正在用0和1的代码,续写新时代的"上海速度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