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入探访上海五个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,记录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功能升级,打造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"城市更新2.0"样本。


(首席记者 林墨)在衡复风貌区的"数字石库门"实验室,建筑师张明正通过3D扫描技术记录一栋百年老宅的每一寸肌理。"这些砖缝里的故事,"他指着屏幕上的点云模型,"比设计图纸更珍贵。"

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重塑上海城市空间。市规划局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已完成保护性更新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,其中融合数字技术的项目占比达63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外滩源项目,这里的历史建筑内部已改造成全球顶尖的金融科技办公空间,同时完整保留了外立面风貌。
上海龙凤419会所
"更新不是替代,而是共生。"在杨浦滨江的"工业记忆馆",策展人王雪向记者展示他们的增强现实系统。游客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昔日的纺织女工在现实场景中"重现"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"建筑基因库",将上海特色建筑元素数字化存档,供全球设计师调取使用。
上海娱乐
居住空间也在创新升级。记者在虹口"新里弄"社区看到,传统石库门被改造成适合现代生活的共享住宅,同时保留了天井、老虎窗等特色元素。居民李阿姨正在教年轻人使用智能门禁系统:"老房子也要会'说话'。"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
商业业态同步进化。南京西路的"世纪橱窗"项目,将上世纪30年代的百货商店改造成沉浸式商业空间。店长陈女士介绍:"我们用全息投影重现老上海橱窗,顾客可以'穿越'购物。"

从静安寺的寺庙保护到徐汇西岸的工业遗存改造,这场城市更新运动正在重新定义上海的城市肌理。当历史遇见未来,"建筑可阅读"正升级为"城市可体验"。(完)